湖北日报客户端讯(刘青松 刘启梅 通讯员)近年来,宜都以秸秆综合利用为突破口,积极探索农业绿色转型路径,逐步构建“还田+还田+收储运”和“五化”有机结合的发展格局,实现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。目前,全市秸秆利用总量约为14.5万吨/年,总利用率稳定在95%以上。我们走上了可持续、环境友好、资源节约型农业发展道路。政策引导,夯实秸秆综合利用基础 为系统推进秸秆综合利用,彝族城乡农业局组建了专家班,带头进行详细实地调研,广泛听取基层意见,制定实施方案科学布局,优化乡村振兴激励和支持政策。为最大限度调动基层参与积极性,收购、储存、使用秸秆50吨以上的村组每吨给予50元补贴。丰收季节,组织农艺师深入一线,指导检查和技术服务。同时,通过“培训+模式”双向推进,近年来举办秸秆综合利用培训100余期,建成市级综合利用示范10余个,实现技术入户普及率100%,让农户、组织了解、操作技术成为可能。盘活资源流通链的制度支撑。宜城市本着“就近就地、分类收储、集中运输、规模化使用”的原则,建成“集团有收集点、村有收集储存站、市有收集储存中心、市有用户公司”四级收集储存利用体系,打通秸秆从田间到企业的“最后一公里”。该市创新推出“环保超积分制度”,提高群众参与意愿。农民可以根据自己的秸秆重量,将其送到指定的存储区域来兑换积分,积分可以直接兑换农产品或生活必需品。以汾村香树为例,1亩秸秆可以兑换60积分,相当于60元的实物价值。截至目前,该模式已累计换取物资6600元,形成了“农民效益与资源循环”的良性双向机制。与此同时,我们正在推进“五化”,扩大秸秆的增值空间。宜市提供化肥、饲料、燃料、原材料,围绕基材“五化”,推动秸秆多方位、高值化利用,将“废秸秆”变“糖果”。该市目前使用秸秆肥料,每年约10万吨秸秆还田,有助于减少化肥使用、提高效率、增加土壤有机质。全市饲料使用量3.6万吨,有效缓解畜牧业饲养粮食资源短缺的问题。其余用于生物质能源、基础材料等新兴产业,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的新业态形成。全市培育了20多家秸秆利用企业,初步形成了设计合理、链条完整的秸秆综合利用网络。这些机制确保并促进落实政策,取得成效。宜都市将秸秆综合利用与乡村振兴深度融合。年初出台扶持政策,夏季收割入库,市农业生态环保中心全程跟踪指导。采收入库完成后,每年11月中下旬,组织专班前往各市(街道)进行突击检查,奖励补贴按程序折算成现金,确保惠农政策落到实处。 2024年至2019年,该市累计向24户用户提供补贴10.88亿元,持续激发市场活力。下一步,埃都市将继续推动秸秆资源高效集约利用,推动产业模式向低碳循环升级,为提高秸秆资源化水平提供有力支撑。保障农地质量,保障粮食安全,增加农民收入,全面加快农业农村绿色转型步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