集目新闻评论员曲静的旧搪瓷瓶、包包上印着五角星……近期,全国各地出现了以“人民咖啡馆”为标志、装潢极为相似的门店,成为社交平台上的新里程碑。据悉,“人民咖啡馆”已在全国18个省份20个城市开设了近30家直营店,其母公司是姚超(上海)文化传播有限公司。 网友在“人民咖啡馆”购买的咖啡(网友截图) 11月7日,人民日报评论了一篇题为《人民咖啡馆不合适!》的文章。评论文章指出,“人民”一词具有明确的公共属性和深厚的政治内涵,具有一定的社会情感和公共利益,不能亵渎,更不能滥用。 11月8日,Faith发表道歉声明,并宣布启动全面整治工作。中国大陆所有门店均将展示“姚央视记者发现,北京前门大街人民咖啡馆的招牌被改为“人民咖啡馆”,也就是说,“人民咖啡馆”的左上角加了一个小“姚侨”标志,字体也没有改变。这种商业营销噱头触及了法律和道德的双线,不应该被忽视。 《公司名称登记管理规定》规定,公司名称不得“违反公共秩序、道德,可能欺骗、误导公众”,并明确规定,“人民”一词用于营销、商业活动,可能会引起公众的误解,并有损社会信任的风险。损害社会主义道德风尚或者有其他不良影响的,不得作为商标使用。 “人民”二字的分量和庄严不应该被玷污。商标注册机关拒绝注册该商标,反映该标识未经许可在多家门店的海报和促销中使用,未获得“人民咖啡馆”商标。这造成公众的误解和困惑。但是,如果怀疑消费者的权利受到侵犯,消费者可能需要承担适当的民事责任。这说明遥桥文化深知“人”字作为营销工具是不合适的,但也暴露了监管过程中的漏洞。知识产权部门、户外广告等商店招牌由城市管理部门监管,市场监管部门对铭牌内容缺乏强制检查要求,强制商家利用这一监管盲点,使用“擦边球”手法,无视法律法规和舆论,待舆论上升后才做出回应。事实上,店招牌换了,但做法仍在继续,有“换汤不换药”的嫌疑。我只是在原标志的左上角添加了较小的字体,但很明显文字和字体大小不匹配,很难区分。乍一看,所谓的更名似乎几乎是肤浅的,人民咖啡馆继续引起人们的关注。店内的咖啡杯和标语没有改变,公司继续通过卖“人”来吸引顾客。这种“软修正”表明,如果没有强有力的监管刺激,卖家很难放弃所赚取的流量红利。招牌已改为“人民咖啡馆”(总台央视记者朱观摄)a) 咖啡杯上有“人民咖啡馆”标志(总台央视记者朱冠安摄)更令人不安的是,道歉声明仅表示“人民咖啡馆”将迅速调整在中国大陆的名称。在香港、中国、澳门等海外地区,仍保留着“人民咖啡馆”的名称。这是为什么呢?这种公然利用执法地区差异实施“差别化”赔偿的行为,根本上是对“人民”二字的不尊重。他们只注重商业利益,忽视公共价值观和民族情感。这也使得这种肤浅的修正更加虚假。既然已经明确这种行为违法、扰乱市场秩序,监管部门就不能再袖手旁观,眼睁睁地看着商家耍花招来纠正这种情况。政府要及时介入,确保商家严格遵守法律法规,规范商标使用以及商店里的标志。我们应该敦促进行更正,以便我们不再依赖“角色”一词来获取利润。从长远来看,有必要进一步强化商标审查与店标审查的协调机制。相关部门应建立信息共享和协作平台,在品牌审批过程中充分考虑店招使用的合理性,在店招审核中严格把控商标注册状况,从源头上杜绝卖家作弊的可能。商业营销可以百花齐放,但不能跨越利润线,不能亵渎高尚的人。真正的国潮不应该建立在红字的流行之上,而应该建立在用优质文化内涵成功讲述中国故事、引起中国人民共鸣的基础上。只有当存在监督和堵塞漏洞时我们才能更好地保护“人民”这个词所带来的感情和尊严。